首页 门户-要闻 正文

【壮美广西】广西各民族传统服饰中的交融之美

时间:Tue May 07 08:37:46 CST 2024 来源:中国民族报

服饰,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。自古以来,广西各民族同顶一片天、同耕一峒田、同饮一江水、同建一家园,形成了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、谁也离不开谁”的多元一体格局。这种文化生态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,服饰成为各民族互学互鉴、共同发展的见证。

面料与款式日渐趋同

广西各民族服饰用料多样,最初以野生的木、竹、蕉、葛等为制衣原料,并沿用了较长时间。在大化、那坡、巴马、田东、隆安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石拍,就是先民们制作树皮布的物证。东汉杨孚《异物志》称,在两广地区,“芭蕉,叶大如筵席,其茎如芋,取镬煮之为丝,可纺绩”。晋人顾微《广州记》载,“阿林县(今广西桂平市东南一带)有勾芒木,俚人斫其大树半断,新条更生,取其皮绩以为布,软滑甚好”。

随着苎麻、蚕桑的传入,广西各民族服饰面料有了较大变化。南宋王象之《舆地纪胜》记载,象州一带“妇女以缉麻织布为业”。

广西用棉织布制衣的历史也很久远。南朝沈怀远《南越志》称,桂林一带“出古终藤,结实如鹅毳,核如珠珣,治出其核,纺如丝棉,染为斑布”。不过,这一时期广西种植的棉并非一年生的草本棉,而是多年生的灌木棉。直到元代,草本棉才开始在全国推广,明清以后,在广西的栽种渐为兴盛,并成为广西各民族服饰的重要面料

▲漆绘提梁铜筒。来源: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网站

广西各民族传统服饰在发展过程中,不仅面料趋同款式也有趋同现象。《战国策·赵策》载:“被发文身,错臂左衽,瓯越之民也。”“左衽”指衣襟交叠的顺序为从右向左掩,这与中原地区服饰规制中的“右衽”恰好相反。西汉文献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称,九嶷山(位于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境内)以南之民“短绻不绔,以便涉游,短袂攘卷,以便刺舟”。这种短袖衣短裤组合的服饰,正是广西各民族先民适应自然环境的创造。贵港市罗泊湾1号汉墓出土的漆绘提梁铜筒,上面绘制有袍服者、上衣短裤者,后者便是越人装束的展现。

隋唐以降,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交流日渐加深,中原地区人口不断南迁,与当地各民族杂处,其衣襟、裤装、裙装等逐渐影响到广西各民族。

▲《皇清职贡图》中的灵山壮族服饰。

明清时期,广西各民族服饰的款式基本固定下来,从清乾隆年间绘制的《皇清职贡图》可见一斑。广西各民族服饰款式趋近相同:上衣以对襟衣、交襟衣、大襟右衽衣最为常见;形制组合多为上衣下裙、上衣下长裤、上衣下裙裤等。

工艺与纹样相互影响

广西各民族传统服饰制作工艺尽管门类繁多,但一些工艺为多民族共有共享。

在衣料染色方面,主要有靛染、蜡染、扎染、树汁染、糯米染等工艺,特别是前三种工艺尤为常见。生活在三江、融水一带的苗族、侗族,还在靛染过程中增加了“亮布”环节,即用薯莨将布染成紫红色,再加鸡蛋清反复捶打,这样染出来的布料富有光泽、鲜艳夺目。

在刺绣工艺方面,广西各民族普遍使用针绣、挑绣、锁绣、打籽绣、剪贴绣、布贴绣等手法。其中,瑶族和苗族擅长挑绣,壮、汉、侗、苗族多喜欢剪贴绣。织锦是广西各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服饰工艺之一。罗泊湾1号汉墓7号殉葬坑出土的橘红色回纹锦残片,实证了广西地区在汉代已有织锦工艺。南宋《桂海虞衡志》称,广西左、右江一带州峒有“緂布”,“如中国线罗,上有遍地小方胜纹”。“緂布”应是壮族先民生产的原始织锦。明清时期,壮锦在广西民间越来越普遍,清代《柳州府志》有“壮锦,各州县出”的记载。壮锦,以棉线作经、彩丝作纬,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织造,其用料、工艺与瑶锦、苗锦、毛南锦基本一致,是各民族文化互鉴的结晶。

▲《皇清职贡图》中的贺县壮族服饰。

广西各民族普遍信奉万物有灵,其服饰图案的取材大多源于自然,再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想象与构思。运用在服饰上的纹样大体有以下几种:植物纹,如花卉、野草、树木;动物纹,如龙、凤、牛、马、犬、鸟、兽、虫、鱼;自然纹,如日月星辰、山川江河;几何纹,如雷纹、云纹、水波纹、回形纹、万字纹、圆圈纹等。苗族、侗族喜用几何纹,构图简洁明快;瑶族喜用自然纹、动植物纹、几何纹,造型富于变化;壮族同样喜欢以这些纹样作为构图主题,但写实性较强。

壮锦纹样也充分体现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。龙凤纹是壮族与汉族交流的结果。明代《西事珥》载,郁林葛布的纹饰“近内监教之,织为龙凤纹献之,葛之有龙凤自此始”。壮锦中也偶见犬纹,与龙胜地区瑶族服饰的犬纹相似,这是壮族与瑶族交流的见证。壮锦中的蝴蝶纹与苗族服饰、银饰以及织锦中大量的蝴蝶图案相似,是壮族与苗族交流的印记。此外,广西各民族服饰的纹样,还借助汉字表达美好寓意,如“三阳开泰”“连年有余”“喜上眉梢”“寿比南山”“龙凤呈祥”“麒麟送子”“多福多寿”等。

加强对各民族传统服饰的

保护、传承与研究

广西各民族传统服饰是宝贵的文化创造,蕴含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信息,因此,要加强对各民族传统服饰的传承、保护与研究。

加强搜集与整理。推动各级博物馆开展传统服饰的常态化征集,并利用科技手段,如数字技术、文保技术实施传统服饰的记录、采集、修复与保护。

加强研究。整合民族学、历史学、考古学、艺术学、设计学、材料学等学科力量,挖掘传统服饰所承载的文化信息,揭示其发展、演变轨迹。

做好宣传展示。策划形式多样的传统服饰展览展演活动,让传统服饰“活起来”,见物见人见生活,讲好传统服饰见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,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
(作者单位: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)